大阜潘氏宗祠重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前后三进分别为门楼、中厅和后厅,门楼为五凤楼,飞檐翘角,甚是好看;中厅五开间,后厅二层七开间,最容易遗漏的是祠堂照壁前的大池塘,从无人机的视角可以看出,池与祠融为一体,极具风水讲究。祠堂内存有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的诰命匾(图16)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的重修碑(图17),还有一块明崇祯九年(1636)字迹模糊的古碑(图18)。
来源:@当年的公瑾微博 清华大学古迹协会会长、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
大阜潘氏宗祠重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前后三进分别为门楼、中厅和后厅,门楼为五凤楼,飞檐翘角,甚是好看;中厅五开间,后厅二层七开间,最容易遗漏的是祠堂照壁前的大池塘,从无人机的视角可以看出,池与祠融为一体,极具风水讲究。祠堂内存有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的诰命匾(图16)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的重修碑(图17),还有一块明崇祯九年(1636)字迹模糊的古碑(图18)。
来源:@当年的公瑾微博 清华大学古迹协会会长、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