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槌北依灵山之脉——龙山,南临岩寺盆地,村落东、西、南侧均为平缓的田畈,东南侧0.5公里处为富亭山。
棠槌古村落布局建设非常重视里坊型。以前、后街二横道为主轴,连接南北向的数条巷弄,形成网格状街巷格局。空间形态为集居型块状聚落,村落的整体性较强,与环境自然和谐。棠槌村历史上是以鲍氏宗族关系为纽带经过三十余年繁衍而成的同族聚居村落。
棠槌村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约公元1130年) 。民居建筑多以家族为中心,成群成片布置为主,建筑形式和高度上较为统一,形成了轴线明确、排列有序的各式住宅,故而在棠槌村内很少见徽州村落中常因风水而设的斜门左道,为避免气冲而立的屏墙、照壁或当路放置的“泰山石敢当”等符镇,这也是棠槌村有别于其他徽州村落的特殊性所在。
棠槌古村落的选址体现了浓厚的风水吉凶色彩。由于棠槌村落选址初期,虽枕山、画屏,但未能环水或傍水,按风水理论选址并非十分理想,棠槌人为弥补自然环境无水的缺陷,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村落水系改造活动,企望借助水能带来财气,在村的主要水源一一村西沿灵山山脉下至西沙漠的河流上,砌筑石——大母塌,截留河水,引水入村,贯穿前、后街,并沿村南环绕如带(后在60年代开展血防工作时被填)又引横路塘水绕村东,以形成“宅前弯绕横过水”格局,两股水在骢步亭附近汇合,流至七星墩水口。又在大母塌下陪续挖掘一连串水塘,用以蓄水,主要有和大母隔软桥而建的小母喝、及村西北角的德公塘等。在村内打井凿泉,不仅满足用水之便,而是“固一方之生气,通一地之龙钟”。通过水泵的改造,弥补欠佳的风水,使古村落趋于“枕山、环水、画屏”之风水的理想模式。